6月17日,第二届国际3D视觉感知与应用大会在天津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CSOE)和国际光学与光子学学会(SPIE)主办,设有3D测量、3D视觉、3D显示、3D应用和中德交流——智能感知与测量五个分议题,力邀百余位国内外领军专家出席,为科研人员和企业界代表提供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无人机应用与管控中心主任、中国民航局民航低空地理信息与航路重点实验室主任廖小罕应邀出席此次会议,并发表了题为《无人机遥感影像与无人机低空航路三维可视化》的报告。
报告首先回顾了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廖小罕介绍了遥感平台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并强调了无人机遥感系统的蓬勃发展和引爆规模化应用。他详细阐述了地理环境实景三维重建的方法,包括城市景观尺度、植被群落尺度,以及自然资源部全面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要求、构成以及实景三维数字地图和地理环境数字孪生的时代。
廖小罕随后重点介绍了无人机运行路网建设的科技和政策环境。他强调了低空航路网提升空域资源利用率和安全性的重要性,并指出无人机路网基础设施建设正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他还提到国家颁布的无人驾驶航空发展路线图(征求意见稿),这将进一步推动无人机运行路网的发展。
报告的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无人机运行交通路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其中包括发展与地面交通融为一体的地面起降点布局,以及发展从主干线到末端投递线路的城市空中路网。
在报告的第四部分,廖小罕深入讲述了地理环境与低空路网三维表达的关键技术和初步成果。他指出,实现地理环境数字孪生和天路构建需要借助三维可视化表达技术,并强调地理环境实景三维数字孪生底座构建的关键技术。此外,他还介绍了地理环境航路敏感约束要素语义化表达、地理环境虚拟现实表达以及基于真实地理环境的低空天路网增强现实表达等关键技术。廖小罕还向与会者展示了产学研合作的初步成果,其中包括无人机低空航路网AR三维可视化沙盘等创新成果。
最后,廖小罕对地理和低空环境三维表达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展望。他指出地理环境数据精度可能带来空间注册偏差,并强调了移动设备高精度位置定位、姿态感知和目标遥测定位等方面的需求。与此同时,他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展望了无人机遥感应用促进地理环境数字化重建和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迅猛发展。他强调了三维表达技术在满足高质量数据获取、直观视觉感受以及安全高效运行需求方面的重要支持作用。
第二届国际3D视觉感知与应用大会为全球学者和企业代表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了三维视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