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产品

2019年5月中国科学院与中国民用航空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民航局空中交通管理办公室、中国民航科学技术院、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围绕协议落实,重点研究和解决无人机应用和低空空域资源安全高效利用重大科技难题,实现创新成果在民航的转化和应用,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中国民航大学等单位组建了中国民用航空局低空地理信息(低空航路)联合实验室。

2021年6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提出申请,经中国民航局组织的材料审核、专家组评审、结果公示等程序,2022年2月初收到中国民航局正式下文《关于公布2021年民航重点实验室和民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名单的通知》(民航函〔2022〕89号),获得中国民航局的“中国民用航空局低空地理信息与航路重点实验室”认定,纳入中国民航局重点实验室序列,实验室主任为廖小罕研究员。

中国民用航空局低空地理信息与航路重点实验室针对目前国内外无人机运行共同缺失低空公共航路网的严峻现状和迫切需求,在海量基础地理信息支撑以及与现有交通规划一体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实验室致力于无人机低空航路规划理论方法研究、应用示范推广与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数据-模型-系统-应用”一体化的低空航路科学研究体系。

实验室针对无人机低空飞行特点和国内空域政策特色,在多源地理信息与三维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下开展无人机低空航路空间环境评价、低空航路与交通运输协同发展、无人机低空航路规划与运行风险评估、虚拟低空地理环境与飞行仿真验证、无人机低空航路规划应用示范等方面研究工作,重点突破低空复杂环境飞行地理约束要素及其安全保护边界集成、数字化低空环境构建、无人机低空航路规划构建及运行风险评估与评价、虚拟/增强现实和飞行仿真验证等关键技术,并结合实际行业需求进行多真实场景、多行业的低空航路规划应用示范工作,为国家各级航路网规划及行业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验证及评估参考。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