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八月,花城广州迎来了一场城市交通规划领域的学术盛会。8月15日,以“新空间•新业态•新交通”为主题的2025城市交通规划年会在广州市隆重召开。这场汇聚行业智慧的盛会,为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期的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
本次年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专业委员会主办,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高德地图、百度地图、杭州浙诚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协办。作为专委会自1979年成立以来举办的第37次年会,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00余位代表现场参会。这也是继1988年、2002年后,广州市第三次承办这一行业盛会。
本次年会包括1场大会、13场专题论坛和1场中学生交通实践,专题论坛还涉及1场焦点辩论会和3场圆桌论坛。共有超过100位权威专家跨界对话,超过21家科研机构、15所顶尖高校、15个科技领军企业和咨询公司参会,共同探索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大会现场
参加本次年会的发言嘉宾有: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高裕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王凯,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市海洋局)局长邓毛颖,中国民航局低空地理信息与航路重点实验室主任廖小罕,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景国胜,清华大学教授曲小波,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帅,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宇星,同济大学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小鸿,东南大学教授张峻屹,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综合交通规划分院院长张天然。
参加会议的专委会嘉宾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专业委员会主任马林,同济大学原副校长杨东援,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陈必壮、杨超、温慧敏、陈峻,以及副主任委员单位的主要领导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薛美根、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许焱等。还有来自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广州市交警支队等本地的多位嘉宾。广大科技工作者齐聚一堂,共话城市交通发展大计。
聚焦"五个注重" 引领行业发展
年会深入贯彻落实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紧扣“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要求。面向城市发展的两个转变: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聚焦城市发展的五个注重: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及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开展围绕轨道交通的城市建设与空间优化。
大会致辞
高裕跃 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高裕跃副秘书长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年会主题立意高远,恰逢其时。不仅是对国家“十四五”交通发展成就的回顾,更是面向“十五五”擘画城市交通发展新蓝图、共谋发展新路径的思想盛会。交通规划的本质,是编织人与城市、当下与未来高效连接、和谐共生的纽带。它需要仰望星空的战略远见,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务实推进;需要科技创新的强大赋能,更需要人文关怀的永恒温度。
规划论道:探索城市与交通发展新思路
王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王凯院长的主题演讲为《存量时期精准适配的交通供给思考》。提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一个转段、三个转型。城镇化减速,已从“大规模、快速化”转向“中低速、微增长”时代。经济转型:经济发展动力由过去的“出口导向、投资驱动和消费”的模式向更多地依靠“消费、服务业、技术进步”的模式转变;社会转型:人口总量开始减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老龄化、少子化并存);能源转型:距碳达峰不到5年,已全面进入“减碳降碳”时代。基于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的交通发展新需求、效能提升与安全韧性成为高质量发展瓶颈的新挑战,提出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逻辑:构建“精准评估、精细设计、精心运维”新闭环,并构建“体检先行、人本设计、精心运维”的技术方法。报告结合案例介绍了新技术方法在都市圈、城市、街区等层面的创新实践,都市圈层面适配人口、产业、城镇分布,精准推进城际交通效率提升;城市层面开展专项体检与靶向更新,推动交通服务品质与治理效能提升;街区层面通过精细化重塑空间资源,营造全龄友好的高品质环境。
邓毛颖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市海洋局)局长
邓毛颖局长的主题演讲为《面向2049的广州交通战略规划探索与思考》。通过回顾广州交通与城市发展历程,阐释广州三轮交通战略对城市战略的支撑及对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结合新一轮广州城市战略目标和要求,详解“向空图强、向海扩能、向陆聚势、向智而行”的2049交通发展战略。这个议题不仅关乎广州未来30年的发展蓝图,更为我们思考超大城市交通规划提供了重要样本。
廖小罕 中国民航局低空地理信息与航路重点实验室主任
廖小罕主任的主题演讲为《发展低空经济与低空公共航路》。指出发展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需要建立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其中支撑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列基础设施需要先行建设,而构建支撑规模化航空器安全高效运行的低空公共航路网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市空中交通建设起步必选项。低空公共航路建设将带动通信、导航、监视和气象等其他基础设施协同布局,支撑低空经济高效、安全运行和带动新增关联产业发展。
创新实践:构建智慧交通转型新路径
景国胜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董事长
景国胜董事长的主题演讲为《超大城市交通数智化转型的探索与展望》。从广州这座超大城市的具体实践出发,系统展示了交通数智化转型的广州方案,既有顶层设计的战略思考,又有落地实施的技术路径,特别是涵盖了“基础底座—规划—治理”三大核心体系的数智化转型框架。数字化是未来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需要有丰富的数据底盘、创新的治理方法和制度保障,从而达到最佳的社会效益。
曲小波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
曲小波教授的主题演讲为《智能网联公交系统:载具、云平台及案例》。面向未来路空协同低空立体交通的“模块化载具+AI赋能交通+系统运作大模型”全栈式核心技术解决方案,提出需求响应公共汽车调度系统平台,通过“点对点接驳”和“少停多达”等特点,提升服务水平并降低成本。软连接编队系统能够集约整合大规模个性化需求,显著提升道路资源利用率;硬连接编队系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消除乘客换乘障碍、缩短整体出行时间,实现更高效的出行体验。发展城市低空交通将摆脱地面基础设施约束,根本性解决供需不匹配问题。
戴帅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
戴帅副主任的主题演讲为《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与管理》。分析了当前智能网联汽车交通安全发展的背景现状和面临挑战,从智能网联汽车遵守交通法规能力、安全风险应对能力、安全行驶管理能力三方面介绍已开展的相关技术研究工作,并提出法规政策、管理模式和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杨宇星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副总经理
杨宇星副总经理的主题演讲为《全无人自主式交通场景畅想——科技创新赋能交通治理》。围绕“科技创新赋能城市交通存量治理、海量交通治理场景助力科技大规模运用”的核心主线,提出“1+3+1”整体工作思路:完善城市级数字孪生底座;存量基础设施低成本、智慧化改造升级;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运营调度;提供多方式协同、按需响应的客货运输服务;健全安全监管体制,加强对新技术的安全认证,审慎积极地推动新技术可持续健康发展。
张天然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综合交通规划分院
张天然院长的主题演讲为《国土空间资源紧约束条件下上海交通专项规划探索》。详细阐述了总体规划、单元规划、详细规划三个层次的上海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及不同层次的交通专项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系统讲解国土空间资源紧约束条件下上海交通专项规划探索,以及交通专项规划的发展趋势,并分享了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理论突破:深化城市发展与交通规划理论新格局路
陈小鸿 同济大学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陈小鸿教授的主题演讲为《国土空间综合交通规划的体系与传导》。以综合交通规划技术体系的中国化路径之形成背景和发展过程为切入点,提炼综合交通规划的综合要素和特定内涵。介绍国土空间综合交通规划的体系架构及其构建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概述在编《国土空间综合交通规划规程指南》的主要内容,以及编制过程中的思考与抉择。
张峻屹 东南大学首席教授
东南大学张峻屹教授的主题演讲为《城市发展理论探索:城市免疫学》。基于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长期跨学科研究,提出“城市免疫学”(Urbanimmunology)这一多学科深度交叉的研究领域,聚焦于探索城市与社会如何构建与提升抵御和适应各类干扰的能力。其核心原则包括关键依赖性、规避性、容忍性、适应性、管制性、协调性、多样性、强韧再生性和一致性原则。系统阐释了城市免疫学的理论建构范式,重点解析其在城市与社会系统中的创新性应用,包括能源-自然灾害-地下空间综合治理、空间干扰灾害应对、城市综合发展、交通与能源融合、低空经济、交通-旅游-健康融合、跨境区域开发等。
赵一新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马小毅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一新、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马小毅分别主持了上、下午的会议。
创新传承 使命担当
本次年会秉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理念,呈现出四大特色:
服务国家战略:自1979年首届年会探讨大城市交通问题以来,城市交通规划年会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新世纪以来,年会历久弥新,聚焦前沿领域与行业热点,在数智融合中持续创新发展,已成为我国交通规划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平台。
培育新生力量:2017年首创的大中学生科学实践论坛已连续举办5届,为城市交通发展储备了青春力量。
跨界融合发展:向20家单位开放专题论坛承办权,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和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等单位的加入,促进了学科交叉创新。
成果丰硕:年会征集论文320篇,录用218篇,精选23篇宣讲论文;收到摄影作品51幅、短视频4部,展现了交通规划的多元魅力。
四十六载春华秋实,三十七次薪火相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城市交通规划年会将继续发挥学术引领作用,为推动交通强国建设、实现人民美好出行愿景贡献智慧力量。正如会场展示的往届年会历史照片所诉说的那样:变革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为城市交通谋发展的初心;更新的是技术,传承的是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